close

  餘豐慧《中國青年報》(2014年11月11日02版)
  11月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併發表演講。在演講中,習近平首次公開全面闡述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人民網11月9日)
  輿論認為,這是習近平主席在河南提出經濟新常態概念後,首次詳述中國經濟新常態。習近平闡述的經濟新常態三大特征,代表著中國最高決策層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態度,也是未來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石,向國際國內社會釋放出了非常明確的信號。
  從第一大特征看,中國將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這就意味著容忍更低的經濟增速在決策層已達成共識。中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麼大的經濟體量,在增速上不可能一直保持過去的高速增長。那麼,能夠容忍的速度是多少呢?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大特征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今年前3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增加值占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這說明中國經濟轉型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經濟結構調整仍需加力。中國不到50%的最終消費率與美國等發達國家逾80%的消費率仍有很大差距。中國經濟要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以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提振消費任重道遠。
  第三大特征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發展不僅有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大動力,而且還有非常重要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要素驅動,即:土地、資源能源、勞動力等大挖掘來壘高GDP總量,提高經濟增速。第二階段是投資驅動。過去十年來中國經濟主要是財政貨幣資金大投資、大放水驅動的,最為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中國的4萬億元大投資。貨幣信貸、財政資金的大投資驅動不僅不可持續,而且後遺症非常大,目前中國嚴重的產能過剩就是後遺症之一。
  如今,中國經濟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兩個階段都已經過去,缺乏持續的後勁,必須轉到創新驅動上。只有創新驅動,才能在不增加要素投入、不實施大規模投資情況下,提高單位要素生產率,從而提高產出,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
  習近平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闡述,所有經濟人、經濟體、投資者等都應該仔細品味,從而儘快轉變思想觀念,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
  要徹底打消“市場對於大規模‘刺激’的幻想”。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過去應對經濟增速下行的投資驅動將不會重演。投資者千萬不要再以過去十年的大投資思維做投資決策。
  各行政職能部門和地方政府也應該認真學習習主席關於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詳細闡述。過去那種大投資、大肆挖掘資源能源、不惜血本大搞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思想已經落伍了。要實實在在擴大就業、提高百姓收入,從而提高最終消費,一定要把經濟驅動力轉到創新創造上,而不是依舊依靠要素和投資驅動的短期行為。
  最為關鍵的是,新常態下,政府要繼續大力簡政放權,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正如習主席所言,就是要放開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
  當然,新常態也伴隨著新問題新矛盾,增速回歸理性後,過去長期高速增長下的一些問題就會暴露出來,比如產能過剩問題等。這些問題必將導致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
  但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有兩個重點必須把握好:一是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二是要創新拓寬道路。“如果說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啟動新引擎,握緊點火器,是擺在中國經濟發展面前的兩大迫切任務。  (原標題:如何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c30jcdzj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